影片《钢铁意志》中,由李沛恩饰演的王崇伦虽然镜头不多,但他却是鞍钢英模谱上一个熠熠闪光的名字,更是凭着“硬核”事迹,入选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王崇伦1927年7月生,辽宁辽阳人,1949年3月入鞍钢机修厂工具车间当刨床工,1952年加入中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鞍钢职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之一。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王崇伦大搞技术革新,改进了机加工车床8种工、卡具,提高工效5至10倍,其中新型工具胎即“万能工具胎”提高工效6至7倍,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1952年的一天,王崇伦所在工具车间的主任一脸严肃地对工人们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车间接到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大家必须要齐心协力,不要辜负组织对我们的信任!”
原来,工具车间承担了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大家听到这一条消息都很兴奋,但也十分担心,加工油箱拉杆的技术方面的要求比较高,但目前的设备和人力有限,生产速度比较慢,志愿军又急需这一些产品,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产品起步加工就遇到了烦。起初,拉杆由铣床操作工负责加工,因为技术水平有限,每次只能铣一根,每铣一根需要花半个多小时。时间长不说,而且废品率极高,加工10根飞机副油箱拉杆,只有6根能用。
铣床的操作工也尝试着做了一种卡具,想要增加每次生产的数量,但经过了多次实验,都没有成功地实现比较理想的生产目标。看到这番情景,王崇伦内心十分着急,于是暗自琢磨起破解难题的方法。他从墙上拆下几块砖头,将砖头堆砌成想象中的卡具形状,反复作比较。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王崇伦终于设计出一套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他找到车间主任,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种卡具可以同时运作,一次加工4根拉杆,这样做才能够大幅度缩短铣拉杆的时间。”
车间主任听完王崇伦的介绍,当即就让他赶紧将这种卡具制造出来,想试一试这个“神器”究竟有什么效果。
王崇伦迅速将自己设计的卡具制造了出来。这种新卡具用时15分钟便可一次加工出4根拉杆,而且成品全部达到一级品的标准!
电影《钢铁意志》再现了这一故事。谈及如何塑造这样一个年轻的技术能手,李沛恩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熟练操作技术工具。他说:“我们拍摄用的道具都是从博物馆借来的,和现在的工具完全不一样。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练习,也会请老工人师傅来指导我。”
虽然已经勤加练习,但是李沛恩心里明白,一个优秀的工匠对于技术的熟练度和经验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练就出来的,他觉得去感受角色所在的那个时代氛围很重要。那是一个他从来就没经历过的年代,李沛恩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去寻找王崇伦当年经历的事件和环境。“换上衣服,走到布好景的现场去感受,就会相信自身真的在那个时空里。”李沛恩说,当时其实是在夏天拍摄东北冬天的戏份,工厂里都是人造的雪景,当好几辆解放牌卡车开进“鞍钢”的工厂时,他内心真实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信念和力量,很振奋。
李沛恩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大家围坐在林永健饰演的孟泰家中,举着酒杯和茶杯,一起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穿着戏服,沉浸在那个场景下,我一下就找到了王崇伦的那股子劲头。”
现实中的王崇伦,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造奇迹。1951年至1953年,他先后改进8种工具,提高工效5至10倍。1953年王崇伦创造了“万能工具胎”,用1年时间完成了4年零17天的工作量。此后,他又多次进行技术革新、改造,为鞍钢生产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工业战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热潮,开创了工业战线技术创新事业先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