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设计通航等级最高的运河,平陆运河建设采用顶尖技术,拥有世界最大、工作速度最快的内河省水船闸;玉柴自主研制全球首款混合动力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打破国外对无级变速技术的长期垄断,性能达世界一流水平;中国首台真三轴六面顶液压机在桂林横空出世,技术全球领先;非粮生物质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落户广西……
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科教兴桂战略、人才强桂战略,科学技术创新持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了基础。2023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57.34%,比2020年增加1.82个百分点;综合科学技术创新水平指数位居全国22位,比2020年提升3位。
以科学技术创新构建竞争新优势,以科技创新开拓产业新赛道,全区各地锚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这一目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层次地融合,奏响以“新”提质的澎湃乐章,着力打造一批体现广西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力的支柱产业。
走进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的厂房,智能化、高端化的生产线开足马力,高强耐磨钢、管线钢、无取向硅钢等高精尖产品缓缓下线,填补了广西多个特殊钢产品的空白。“7年来,公司投资近400亿元进行第二阶段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及发展钢铁行业下游产业链,逐步实现从单一的建筑钢产品拓展到多系列商品材。”盛隆冶金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区首个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民营企业。
在上汽通用五菱精益智造工厂——全球首个岛式智能装配工厂,科技助力新产品独领风骚的故事也在精彩上演。有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行业前沿技术的加持,这里可以每天生产600台新能源车,且零件错装缺陷流出降低1倍。去年启动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一二五”工程以来,上汽通用五菱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宝骏云朵、五菱缤果等11款新能源汽车新产品惊艳亮相。
为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蓄势赋能,广西全方面实施科技“尖锋”行动,组织编制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动力装备、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绿色高效平陆运河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等7大领域“尖锋”专项实施方案。2023年,全区共组织实施重点项目170项,总资助经费12.7亿元,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61亿元,有力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区财政科技支出106.67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经费直接用于科研攻关项目的比例超过60%……科技资金加大投入换来了创新效能的整体提升。
传统产业科技含量慢慢的升高。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目前,广西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锰基新材料基地,铝产业建立了从铝土矿到铝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十大千亿元产业实现提质扩量,新增钢铁、有色金属、食品加工3个3000亿级产业,以及石化化工、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力3个2000亿级产业。
向新“掘金”跑出加速度。2023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年均35%以上。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等一批500亿元以上规模的新产业不断涌现。
高新区建设驶入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15家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6700多亿元;南宁高新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河池高新区获批建设,实现14个设区市高新区全覆盖;临桂高新区获批设立,是广西首个县域创建的自治区级高新区。
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按下快进键。2023年全区成果登记7075项,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6503项,已转化应用成果4684项。推动各市实施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2288项,推进企业产生效益1589.81亿元。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创新站C位,科技强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圆满收官;工业振兴三年计划瞄准科学技术创新薄弱环节,将“卡脖子”清单转换为科研攻关清单,每年实施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千企技改工程在一片“无人区”里啃“硬骨头”……向科学技术创新要活力,向科学技术创新要动力,广西科技自立自强捷报频传。
“西南地区蚕桑产业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示范”等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获得支持;据对830项非基金类项目统计,共申请专利3256件,制定技术标准419个,新增产值473.82亿元,年增出售的收益467.88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2%;7N高纯镓、大型民航轮胎、氮化镓激光器芯片、注射级药用蔗糖等科学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2023年,全区审定主要农作物(蚕)品种231个,种业“广西芯”有效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安全;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柔性燃料发动机平台发布,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内燃机应用场景范围和生命周期。
国家级创新平台有新突破。非粮生物质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建设,成为广西首家获批重组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浦县、桂平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广西农科院、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23年度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新增3家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
自治区级创新平台有新布局。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实验室总体建设方案》,在新能源汽车、低碳智能动力、林业等领域组建3家自治区实验室,新认定23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在工程机械、数字化的经济、绿色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组建8家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转建43家专业方面技术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新增7家院士工作站、1家广西应用数学中心。目前,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建设如火如荼,获得项目24项、资助经费1.43亿元。
作为全国首个成立教育科学技术人才综合改革专项小组的省区,广西与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打造了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和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7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三就地”》等多项科技领域改革成果入选2023年度全区改革攻坚优秀成果……一项项改革举措,化作创新发展的“施工图”,构建了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今年1月,广西发布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等四大榜单,玉柴、柳工和上汽通用五菱等100家创新发展成效突出、创新投入强、创新产出高的企业榜上有名。总数2.62%的百强高企贡献了全区高企主营业务总收入的48.14%,其中10家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营销售卖收入超100亿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中坚。谁掌握了创新发展这一“杀手锏”,谁就能抢占竞争制高点。
广西有的放矢挥出“三板斧”。多措并举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千企科学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型企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725家,2023年,新增1255家高新技术企业等一批“科字号”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4000家,比2020年增长46%。
真金白银实施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政策。2023年下达研发奖补专项资金2.02亿元,惠及企业1769家;投放“桂惠贷—科创贷”150.02亿元,贷款户数1510户,直接降低相关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约4.27亿元;安排5000万元科创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力度撬动银行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支持;落实奖励办法,首次认定16个广西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连续12年举办广西创新创业大赛,主办方为参赛企业量身定制培训“套餐”、奖补“大礼包”……一大批创新活力强的企业和团队脱颖而出。
下好创新先手棋,企业活力迸发。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区总量比重连续5年提高,达到78.8%,高于全国中等水准1.2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成果竞相出现,新能源轻卡、宽幅板材和超纯不锈钢、电动遥控破拆除机器人等产品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208.5%,挖掘机、移动破碎机等“桂字号”产品成功打入欧洲、南美等国际市场;玉柴5项系列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二等奖。
向“新”而行,广西昂首阔步。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国忠表示,今年继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科技“尖锋”行动科研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等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新增3家自治区实验室、10家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基地、4家创新联合体;将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非基金类科技计划项目比例提高到50%以上,向国家报备高新技术企业1100家;引育高层次人才及团队60人(个);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研究基地12家;技术合同成交额总额超过500亿元。(李新雄)